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内资讯

工信部解读《中国制造2025》

  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正式公布,该文件10天前由国务院正式印发。在这一中国制造业未来30年“三步走”第一阶段的纲领性文件之外,年底前还将出台一系列行动计划或是专项规划,对《中国制造2025》中的难点问题加以应对。
  
  工信部网站近日还发布了负责牵头起草该文件的工信部规划司对《中国制造2025》的解读。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按照“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总体要求,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财新记者从工信部获得主要分管官员就《中国制造2025》对工信部部属媒体的解读表态。工信部部长苗圩称,提出的四项原则的第一项就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制造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行业,能够建立公平公正的环境,促进充分的竞争、优胜劣汰,就是对制造业最大的支持,工信部规划司李北光副司长表示。
  
  “我们编制《中国制造2025》的时候就考虑,首先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以企业为主体,引领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但同时还有一些市场做不好、做不了或者目前还不能做的工作,就要在国家层面凝聚各方资源来推动这项工作。”他说。
  
  中国制造面临“前后夹击”
  
  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制订《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考虑是促进中国从制造业的大国向制造业的强国去转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困境、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进入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工信部在对《中国制造2025》的解读中称。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解释称,中国的制造业现在面临“前后夹击”,前头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制造业,加速“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后面是一些国家以比中国更低的劳动生产成本,承接制造业的转移。
  
  “如果没有质量和品牌,不要说中国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不能实现,就连制造大国的地位,由于一些国家的追赶,都要褪色和动摇。”
  
  李北光表示,为了应对近期的经济下滑,可能马上会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五大工程里,在一些基础好,具备条件、有资金渠道、带动作用强、关联度大的领域推出一些具体项目。一些有储备的项目会加快审批,工信部正会同其他部门加快研究,看能不能开辟一些新的渠道,增加一些资金来启动这些工作。
  
  《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五大工程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强基工程、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
  
  “1+X”的政策组合
  
  李北光表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文件会是一个“1+X”的政策组合形式:在《中国制造2025》这个总的纲领之外,还会出台一系列行动方案、行动计划或是专项规划,列出《中国制造2025》中的一些难点、重点问题,由各个部门共同协调解决。
  
  “X大约十个左右,里面有五大工程,这五大工程下一步要编制实施方案,”他透露,这项工作已经启动,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发布。
  
  《中国制造2025》还在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个领域提出了共12项指标,提出了2025年目标达到的水平。
  
  比如在创新能力大类下,提出了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使该数据有国际可比性,该指标将使用OECD的统计数据。2020年和2025年指标将分别达到1.26%和1.68%。
  
  《中国制造2025》对于制造业的理解不再限于传统制造业,提出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
  
  为了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中国制造2025》要求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
  
  配套政策支持
  
  在财政领域,《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中央要稳定、持续地支持制造业发展,推动财政资金向高端装备、工业基础能力、技术改造等方面聚焦。
  
  在金融方面,将鼓励制造业重点领域的大型集团开展产业和金融结合的试点,“可以开办非存款类的金融机构”,李北光透露。还将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建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
  
  在人才方面,将推动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推动一些本科院校向技术应用型的院校转型。下一步还要推动新型的现代学徒制。
  
  在加强组织实施保障方面,李北光表示,将成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组长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中国制造2025》各项战略任务实施。将设立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为规划实施提供持续的、高水平的决策咨询。
  
  此外,将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同时加强监测评估,建立《中国制造2025》第三方评价机制,利用社会智库、企业智库等第三方机构,定期发布《中国制造2025》实施进展,推动公民广泛参与实施和监督,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