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展会报道

解析中国会展经济产业带

    新的一年开始了,中国会展业这个朝阳产业依然在踌躇满志地迎接着朝阳。尽管前行的路上依然会有风云变幻,但是作为一个已有20多年发展历程的产业来说,已学会了用自己的经验去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现在大家静下心来,好像更愿意研究一下中国会展业的相关课题:比如中国会展经济产业带。

    中国是否存在会展经济产业带?它对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划分产业带的依据是什么?会展经济产业带与当地区域经济有什么互动作用? 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会展经济产业带的格局会发展怎样的变化?
    带着对会展行业发展的关注,本刊记者经过一个月的调查、采访,和几位专家和业界人士共同解析了中国会展经济产业带和中国会展经济的现状。希望能作为一份新年礼物献给关注此问题的业界人士。

    2003年下半年,以广交会为首,珠三角地区提出“两小时会展圈”概念,深圳高交会、东莞电博会确认纳入“两小时”范围之内。

    2004年,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吉林五城市会展管理部门共同发起成立东北中心城市会展联盟。2005年11月,这个联盟在沈阳召开了第二届年。

    2005年八月在首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的讲话中,也提到了“目前中国会展业在区域分布上,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等会展中心城市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会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西部会展城市经济带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
    明晰、强调会展经济产业带对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一些城市和地区为什么如此注重会展经济带的发展和联合?也许大家更看重的是会展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
会展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可以借用一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万会长的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具体剖析。

    (一)从宏观上来说,加速对区域增长极的培育,尤其是培育区域中心地区,即区域增长极的核心是培育和完善中心地区的功能。而通过发展会展产业,利用会展业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带动地区建筑、餐饮、宾馆、饭店、金融、旅游等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加速了中心地区的建设,突出其金融、科技服务、信息中心等功能,并以此来控制和沟通不同地区企业之间的来往。这样,不仅中心地区得以发展,而且区域内其他它地区同中心地区,以及其它地区之间相沟通的条件建设也得到了相应改善,最终不仅中心地区或城市的经济得到发展,地位得到巩固,整个区域经济也必将得到长足发展。比如说广州,由于拥有“中国第一展”———“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而进一步增强了广州作为出口贸易中心的地位,推动了整个“珠三角”工业的优化升级,为泛珠江经济区提供产业配套、产业带动、产业集中等强有力的支持,促进区域内资金、物资、信息、科技、人才等要素的流动,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从中观上来说,会展产业发展为区域支柱、优势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契机。从区域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入手,培育富有区域特色的品牌会展,将会加速区域生产要素与区外生产要素的循环,为区域产业发展赢得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和发展功能,在孕育区域特色产业的同时使该区域的行业会展也有着长足发展。如深圳,高新技术产值占GDP的一半以上,所以有了高交会;而东莞则有家具展、电博会;长春作为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培育了汽车展;浙江省的义乌则由于小商品经济发达而拥有了小商品博览会。这些城市会展产业发展的特点是会展品牌与本身经济和产业特点密切相关。

    (三)从微观上来说,主要表现为:1.贸易促销,吸引投资大部分厂商和经销商参加会展的目的都是为了树立形象、取得订单,扩大销售或招商引资。2.交流信息,传播技术对于专利技术展、高新技术展,其交流科技信息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本来就是主办者的目的。3.树立和改进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4.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素质大型的地区性、国际性会展,可以吸引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人们,有利于会展举办地人们与之进行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

    会展经济带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加入WTO扫除了我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制度障碍,加速了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的契机,让中国经济步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由此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或正在形成了中国经济或世界经济的热点地区,如我国最早开放的珠江三角洲,新近崛起的制造业中心长江三角洲,我国以开发与振兴为主导思想的中西部经济带、东北经济带,以及京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带。会展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使这五个会展经济带也有了区域产业和资源的依托。正因为五大经济带发展的深化,促进了2005年五大会展经济带雏形的初步形成。
   

    一、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会展状况比较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会展城市群空间地域范围的概念,目前已经有了一个基本共识,而以京津为中心的会展城市群其地域范围如何界定则认识各异,既有环渤海、京津冀、京津冀会展城市群等多种概念,也有首都会展圈和大北京会展圈之说,在此我们采用京津冀会展城市群之概念。而东北地区既有东北亚之说,又有东北中心城市会展城市群一说。

    而就中西部来说,会展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主要有成都、昆明等城市群。

    ⒈长三角会展城市群基本状况

    长三角会展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人口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带,正在形成以沿江、沿海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南京、合肥、苏州、南通,宁波、温州、义乌、杭州等城市均以上海为龙头,各自发展区域会展经济。宁波、温州的制造业展会,杭州的休闲、会议、旅游三位一体的定位,苏州的外贸、外资类展会的定位,这比珠三角会展城市定位明确。各城市之间冲突性不是太大,但是长三角会展城市的市场氛围和运行规则不如珠三角那么好,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长三角会展城市之间“整合”和“联动”尚需时间,它比珠三角地区要晚2-3年左右,世博会的前奏之时,可能会出现这种变化。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地区,正以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发达的产业,推动着区域会展经济的飞速发展。

    近年来,长三角洲地区各城市纷纷投入到“会展经济”的大潮之中。据统计,去年南京举办的大大小小的展览就有65场,平均5天半就有一场;杭州的会展企业在三年内由原来的几家发展到100余家,每年举办的展览有110 个左右。杭州的“西博会”、苏州的“电博会”、常州的 “中小企业商品博览会”以及宁波的“旅游商品展览会”等展会已崭露头角。但是,杭州市会展办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目前杭州100多家已有的会展企业中,有独立办展能力的企业不到40家,有的公司成立多年从未办过一个展览。在这些企业承接的展览中,展位数超过500个的只占总展览数的10 %,超过一半的展会展位数在200个以下。  

    ⒉珠三角会展城市群基本状况
珠三角会展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5个地级市和肇庆、惠州等县级市。其土地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23%;人口为2625万人,占全国的2.04%。

    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交会为龙头,南接深圳、香港,东接东莞、顺德、珠海、中山等会展城市,这一会展经济带展会竞争更趋激烈,企业合作更加紧密。香港展览会和珠三角其他展会城市将进入一个“整合”时期,市场主体和展会运作的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CEPA的实施促使这一变化更加明显。但是,对于珠三角会展城市龙头的定位不如长三角上海那么明显。 合作扩大了泛珠三角地区的展会资源。“泛珠三角”所属9省区和两个特区的经济实力、资源配置、产业优势各不相同,其内部成员之间在经济合作上有很强的互补性,“9+2”概念的提出,使这种合作在产业链、产业门类、物流等方面具有了可行性。大珠三角地区,依托“9+2”把内陆各省市变成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成为承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加工业转移的腹部地区,从而达到加快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繁荣各相关区域主体经济的目的。如按照交通业、物流业、旅游业、金融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制造业等市场经济功能划分,香港的金融、服务业和物流业,广州的制造业、东莞的加工业、澳门的中介服务业和博采旅游业,云南、江西、福建、贵州、四川、广西、海南的农业、工业、旅游业等,可相互实现互补,而“会展”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现实平台。可见,随着区域合作的推进,随着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9+2”省区间将会衍生举办更多的会展。

    其次,区域合作将促进会展业资源的整合。大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城市早就因一些会展品牌如广交会、高交会、航展、电博会而知名,但是其展会总体数量、规模、质量等方面均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专家预测,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将形成会展经济带,以广交会为龙头,南接深圳、香港,东接东莞、顺德、珠海、中山等会展城市,CEPA的实施使香港会展业和珠三角其他城市会展业将进入一个“整合”时期,市场主体和展会运作的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拥有良好产业基础、交通便利、物流业发达的香港、深圳、广州将形成三大国际性展览会中心城市,而泛珠各省的省会城市如厦门、昆明、成都、长沙、南宁、福州、桂林将形成地域性展览城市。泛珠三角”概念对中国会展资源的整合所带来的潮势已经隐约可见。

    ⒊京津冀会展城市群基本状况

    京津冀会展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3个地级市,以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等县级市。土地面积3.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34%;人口2762万,占全国的2.15%。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会展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会展经济发展实力和知名度来看,目前除上海之外,其他城市无法与北京相提并论,因此北京当属京津塘会展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京津塘会展经济带,随着北京加速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北京会展经济将加速进入快车道,并以其强大的区域辐射功能,带动天津等周边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一些关于奥运会为主题的活动会增多。天津作为北京的门户,也是国际性现代化港口城市,可以利用处于环渤海经济中心和与北京毗邻的区位优势,通过整合会展资源将天津培育成中国二级会展中心城市。
但北京展览会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即使2007年新国际展览中心建成后也不会形成较大热点。2006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性会议将增多,一些全国性展览会将会“下嫁”国内其他二级城市,部分消费性展览会“南下”的迹象更趋明显。

    4.东北地区会展城市群基本状况

    东北地区会展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三个省,包括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省。其中主要的会展城市包括有大连、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土地面积124.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6%。
 
     随着中俄经贸合作的稳步发展,沿“京津塘会展经济产业带”向北,即将形成以大连、哈尔滨、长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地区会展经济产业带。东北地区与中国其他经济区域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与俄罗斯、韩国、朝鲜相邻,边境贸易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几大城市利用自身的特色产业开发对俄、对韩经贸类展会,培育地区特色的会展经济,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另外,东北会展经济带在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下,2006年将有大突破,中央推出近百个重点项目,必然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格局的变化。大连、长春、哈尔滨、沈阳以及吉林等城市已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再图发展。2006年东北会展经济带会出现一些会展城市会展的联动。展会也会出现新的、符合东北经济发展方向的主题出现。会展城市之间竞争也会在大连、长春和沈阳之间表现激烈。城市会展向区域会展过渡已成大势所趋,东北各城市会展经济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携起手来,构建“东北中心城市会展联盟”这合作之路是否可行,还有待2006年的实际行动来检验。   

    5.中西部地区会展城市群基本状况
中西部会展城市群鉴于其发展模式较发达地区来说,有一定的特色。主要涉及湖北、河南、四川、广西和云南等地,以武汉、郑州、成都、昆明、南宁等会展城市为龙头进行战略发展。

    中西部会展城市群的发展与京津塘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不同,不是谁为龙头,形成集群效应会展经济产业带,而是要突出个性,培育地区特色展会。如中部的郑州,因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能够使大批货物大进大出、快进快出,使广大客商既节约时间,节约费用。因此郑州会展业的发展应主要依托这一优势,举办了不少大型机械、建材、农产品等物流量大的会展。
   
    而在西部地区,作为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成都,是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具有较强的地缘优势,其城市的辐射功能较强,对中国西部大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成都根据其经济、环境等特色,形成节、会、展相结合的会展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其特色的四川国际熊猫节、全国春季糖酒会等节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越来越响。 而成都加州集团投资20亿打造的天堂九寨会议度假中心也借东方达沃斯之称名动中国。

    此外,广西、云南等地的会展经济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从广西东盟博览会到云南旅交会、昆交会都在业内有不同的反响。

    会展经济产业带是自然形成的

     特邀嘉宾:沈丹阳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的会展产业带是存在的。首先是因为经济产业带的存在,比如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产业带。
展经济产业带的范围也不能过广,会展经济产业带从特点上看是地域上的相对集中,而要成为一个带的话,就既要有配套,又要有分工。

    在比较成熟的说法是中国的会展经济有三个产业带: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会展经济产业带、广东为中心的珠三角会展产业带、以上海为中心集中江浙一带的长三角会展经济产业带。另外一个比较有潜力的就是东北,东北的会展业比较集中。中西部现在不能说已经形成了会展经济产业带。去年,成都举办了一个中国西部会展论坛,成都要做西部会展老大,昆明也要做,但是中西部相对来说地域范围比较广,而且成都辐射西部的范围比较小。新疆、西藏都是西部,西部的会展从根本上来说还没有发展,地域不能过大。所以说西部会展产业带无从说起。而会展经济产业带的范围也不能过广,会展经济产业带从特点上看是地域上的相对集中,而要成为一个带的话,就既要有配套,又要有分工。

    对于会展经济产业带的划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些是用省份来划分,有一些是用地域来划分。什么珠三角、长三角、东北等等,形成一个产业带,是对会展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它也是要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也要求有上下游的产业配套。比如说上海是长三解会展经济产业带中的“领军城市”,相应的就会有很多会展服务企业,包括会展媒体。从一个群聚的会展产业带来说,这会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现在对会展经济产业带进行研究的基本上都是些理论研究人员,这些划分也有些用处,就是给一些国外来投资的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诸如珠三角是什么特点,长三角是什么特点,这些地方的展览会是哪些方面的,主办者是谁,各个带都有什么特点,为展览行业交流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共性的语言能够多一些。

    当然了,大家对产业带的划分范围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共识还没有形成。其实会展产业带应该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某些人定义或者划分的。现在中国的会展业是地区性高度集中的,在某些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更是如此。

    有展馆、有产业、发展会展经济,这是三个层次的概念。并不是有场馆,你就能发展会展产业;并不是有会展产业,就能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现在很多城市在发展会展方面存在着误区。在我看来,并不已经有展馆的城市就可以发展会展经济。有展馆、有产业、发展会展经济,这是三个层次的概念。并不是有场馆,你就能发展会展产业;并不是有会展产业,就能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你的产业可能是个小产业,在整个城市经济所占的比重不会太大,这是三个层次。有展览会,形成产业,有产业配套,有产业链条,有产业主体,有产业规模等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到会展经济这个层次上来说。

    会展经济产业带和当地的产业有一定的必然联系。现在全国的会展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来讲也都是经济和制造业发达的地方,这是我们国家比较显著的特点。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相关产业都比较发达。还有像长春作汽车展能办得好,就是因为长春本身就是一个汽车城,一汽就在长春。还有沈阳的制博会,也是全国有名的。而像香港、新加坡就是一个以提供服务为主要手段的会展城市,他们有国际的和国内的采购商和购买商。而一些德国城市也是很多当地没有产业,但是他们能提供高质量的会展服务。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在在中国,还没有既没有产业也没有买家的城市能成功地举办国际性的展览会。一般都是本地有某个产业比较发达,然后就举办和这个产业相关的展会。北京的展览业和上海、广州展览业特点不一样。北京的制造业并不是特别的发达,北京的优势主要在于它的整个城市流通、信息和配套功能,还有就是北京的大公司大企业多,有很多国际买家。不过现在北京在这方面的优势在弱化,因为过去多是进口,很多国际展商都来北京。但现在市场化以后,很多的展商都到上海、广东参展去了。北京的经济影响力正在弱化。

    产业带是属于规模比较大,地域相对比较集中的城市,既然在一个产业带内有一些共同的东西,有一些重复的东西,尽量要减少。

    我们现在也在推动产业带内的一些展览会品牌整合。比如广东很多城市都有家具展,而且都很大,可是各搞各的品牌,有很多都是重复的,如果想要将国外的采购商整合在一个品牌下,展览会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带是属于规模比较大,地域相对比较集中的城市,既然在一个产业带内有一些共同的东西,有一些重复的东西,尽量要减少。东北会展中心城市联盟就达成了共识,大家不在一起做重复的展览会,大家可以在联盟里面沟通相互交流,我们应该把这些实质性的问题作为联盟、产业带的主要议题。

    最几年内,中国会展经济产业带的格局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比较大的四个带差不多形成了,现在就是中西部这个地域,能不能出现中西部会展经济带?还不好说,毕竟中西部太大。成都想做、昆明也想做、武汉想做、郑州也想做。而会展业搞得比较好的山东、福建没有被列入会展经济带,并不都说他们就被边缘化了,因为会展业的发展并不一定是要区域性的,也可以很个性化的。而在国外,比如美国就没有说什么会展经济产业带,会展业发达的基本上都是中心城市,而且美国展览业都是比较实际的东西,就是怎么招展、办展。

    京津冀期待完整的产业化链条

    特邀嘉宾:储祥银 中国贸促会北京市分会副会长
                 北京国际会展业协会 副理事长、秘书长

    不知道是谁先提出会展经济产业带这个观点。我个人的意见是,就产业带来说,是显得这个产业已经很成熟了,而从学术上来讲,会展经济产业带这个概念还缺乏很严谨的推敲,还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专家来探讨什么叫会展经济,什么叫会展经济产业带。会展经济也确实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应,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什么叫会展,那么我们可以说会展经济。
产业带应该是产业化基本完成的状态下,形成了整个产业之间的联系,内部的一种合理结构来支撑的体系,合理分工的一种情况下,产业带才可以这么说。

    如果用一个比较客观的看法来说,我认为中国的会展经济产业化进程在加快。所以说,在这个产业化过程当中,中国也算是形成了比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产业带,然后再加上一些人讲的东北地区、西部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五大板块。如果从中国五大块的经济特征来看,各有各的特征,各有各的特点,可以说分成五大块,但是好像还不能说产业带这个词,我觉得这个产业带应该是产业化基本完成得状态下,形成了整个产业之间的联系,内部的一种合理结构来支撑的体系,合理分工的一种情况下,产业带才可以这么说。
从这五个区域会展发展情况来看,可能确实各有各的特点,东北的老工业区,我也参加过不少东北举办的展览会,有的也确实不错,他们主办的展览会面对的国际市场主要是原苏联的那一块,还有就是日本、韩国、蒙古等国家。东欧国家的一些国家也在目标范围之内,这也符合国家对东北走出去的政策,这是它的特点。
还有就是珠三角。珠三角是最先开放的一个区域,引进了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特别是香港、澳门、台湾的投资商,形成了一种“前店后厂”的一种工业加工体系为主的国际生产加工基地。以这种工业加工基地为支撑,以广州为代表的城市做了很多展览会,比如广交会,东莞家具展、广州照明展、摩托车展等,这些都是以它的加工业、产业化为支撑才做起来的,这个很有特点。

    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做了不少国际化的展览,国际化程度比较高。从上海往东,浙江,主要形成了小商品的集散地,像义乌,还有温州也是。杭州是国际知名的旅游和文化城市,还有上海往西,苏州昆山等,这些主要以IT、电子等,出口加工型为主的。

    京津冀比较理想化的产业化模式就是,北京研发中心,天津出口,河北建成一个工业基地,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化链条,工业产业链形成之后,会展经济的产业链条才能建立。

    北京、天津还包括河北,大家说都是一个会展经济产业带,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好像这个经济区域主要是地理位置联系比较紧密,北京、天津都被河北省包围着,经济区域正在形成。这两年,国家比较重视京津冀经济一体化,但是真正的紧密经济联系还没有形成。从会展经济这一块来说,北京和天津的会展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我对天津的会展没有太多的研究,只知道那里更多的是在办消费类的展览会,类似展销会比较成功,很少听说有国际化的大展。而河北石家庄、廊坊的会展业发展还是比较缓慢。

    北京做展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政府还有比较大的发言权,还是有比较大的区位优势。现在大家都在说,在市场经济比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北京有一些面向市场的展览会,有的已经南下,到上海、广州去了。我们北京倒是有一个发展规划,现在也在作新的《十一五会展规划》,北京从高层往下,都非常重视,已经列入北京未来发展规划,优先发展会展和旅游,把北京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知名的一流会展城市。这个总体发展目标是有的,在“软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唯一的障碍就是硬件问题,新展馆的建成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现在看来,京津塘这一块的经济联系正在加紧联系,但是会展经济之间的联系还是有一些问题。天津还是一个港口,毕竟还是一个工业化城市,以工业化为支撑形成自己的特点。河北还是有自己的特点,比较理想化的模式就是,北京作为研发中心,天津出口,河北建成一个工业基地,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化链条,工业产业链形成之后,会展经济的产业链条才能建立。

    强调会展应该有一个差异性,西部有西部的特点和文化,东部有东部的特点,要有自己的特点,来依据这个发展会展。

    不同地点有不同特点,我的看法就是会展产业正在形成当中,产业带的概念还是有待专家分析论证,大家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首先要先把经济联系做起来。我以前曾提过会展发展有四个发展要素:一个是区域(城市)的产业结构,比如珠三角以加工基地为基础,一个是当地的消费结构,一些消费类的展览会在北京做的比较好,不管是生活消费还是工业消费。一个是当地的文化传统,比如潍坊的风筝节、曲阜的孔子节等,还有一个就是城市的辐射能力,像香港。有这四个要素的展览会才能办好。

    一个城市要发展会展业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不要抄袭别人的展览会,各个城市要按照自己的资源,打造自己的会展品牌,五大区域应该根据自己的要素来做展览会。不要我搞科博会,你也要搞一个,这样参展商们都受不了。所以强调会展应该有一个差异性,西部有西部的特点和文化,东部有东部的特点,要有自己的特点,来依据这个发展会展。产业带来说,就是工业化的产业带形成了,那么会展产业带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现在就我个人来看,五个区域也罢,五个会展产业带也罢,这些区域的会展之间也有一定的竞争,展会盲目竞争,题材单一,政府的参与比较多,当然也不能不排斥政府参与,政府在某些方面做得支持还是比较重要。往往一些展览会在头三届,由政府支持做得比较好,政府不支持以后,越往后越难做,就是因为缺少创新性。

     长三角有能力
     成为会展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特邀嘉宾:朱飞跃 宁波国际会展中心总经理

    我们国家幅员比较辽阔,经济的发展也不平衡,也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所以国内的理论界对我国的会展经济带做出一些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有利于我们对会展经济的比较和研究。
对这个会展经济产业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也不存在绝对的准确和绝对不准确。作为我们从业人员来说,了解和熟悉理论界的这些成果,对指导我们的工作肯定会有帮助的,因为我们可以分析自己的城市在这个经济形态里面属于哪种类别,有哪些特点。然后应该怎么样去工作。

    产业基础、场馆、办展主体和政府支持是会展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而长三角这几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
长三角的会展经济带是存在的,基本上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南京、苏州、杭州、宁波为两翼的形态。我个人认为,会展经济带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会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二是应该有发展会展业的基本要素。比如说场馆,现在我们长三角的几个重点会展城市都有很好的现代化展馆。杭州展馆的数量也不少,休博会也办得红红火火的。要有一定数量的办展主体。这也是会展经济带必备的条件。三是要有政府发展会展业的相关政策。

    我们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的格局是以上海为龙头,江浙四个城市相呼应这么一个格局。义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它的展会是依托它的市场。从城市的知名度来说,南京等四个城市的影响要大一些,长三角国际机场的分布也是在四个城市,因为苏州离上海比较近,所以没有国际机场。从经济发展来说,这四个城市的GDP都超过2000个亿。在国内无论是区位条件还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都是有一定影响的城市。

    长三角这个区域发展会展业的优势有:产业优势,宁波、苏州、杭州外向型经济比较明显。第二就是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的趋势。依托于产业,但是也不局限于产业。我们在这个区域也是比较好的,江浙在全国发展处于领先的地位,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也是比较靠前的,这些对会展经济的发展也会有很大帮助。因为城市的综合实力强了, 别人来做交易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些。这不仅是有工厂,应该说还是一个城市总体的功能。宁波这里还有一个优势就是靠上海。上海作为世界上第六大都市区的龙头,有2010年的世界博览会,对它的会展业发展应该有一个明显的拉动。利用承办2020年世博会,打造第六大都市区。所以我认为长三角的会展经济产业带应该成为先行者。我认为长三角的会展经济产业带应该是最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因为世博会的原因,长三角会在中国的会展业中成为一只领头羊。

    在这个过程中, 长三角的产业带应该能培育出世界知名的品牌。现在上海已有一些全国知名的展览会。宁波已有消博会,杭州的休博会、苏州的电博会都是很有影响的。品牌展览会培育的过程中,自然也能培育一支队伍。这些展览会都在服务产业接轨国际这么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展览会的品牌。它代表性的一个特点就是接轨国际。据我了解世界上一些比较好的展览企业登陆中国一般选择上海。因为上海的周边有一层产业链在里面。所以说服务产业接轨国际可能是以后我们长三角培育会展品牌的一个基础。

    二线城市发展会展业应该解决定位、机制还有对外宣传的问题。

    像我们宁波这样的二线展览城市,应该说会展还是依托产业、提升产业、服务产业。我们并没有因为上海的会展业发展而造成一枝独秀,我感觉这还是一个经济基础的问题。我们的经济也是遍地开花,有一定的产业结构和基础,所以也可以做一些展览会。我们宁波离上海这么近,要做好自己的展览会,关键是要应该依托宁波的产业。做成一个有宁波产业基础的专业性展览会的会展城市。我们宁波做的几个名牌展览会都与产业关联比较大,比如说服装展,中国日用消费品博览会,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中国食品博览会和中国机电博览会。都是依托宁波的产业的,要么是以宁波为产地,要么是以宁波为销地。最近我们在整合一个宁波工业优势产业博览会,五金、模具等。这就是以宁波在生产地,邀请国内外专业人士来采购的一个展览会。所以只有依托产业,为提升产业做一些工作,那么我们宁波的展览会会有自己的天地的。

    宁波作为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的一个基本城市,应该解决定位、机制还有对外宣传的问题。定位的问题是我们要依托宁波的产业,应该定位于我们长三角的工业展览城市。而不是想和上海争综合性展览城市的地位。所以依托产业还是有一定优势的。这几年会展业的发展也证实了我们这种优势能发挥好。第二要解决的问题是机制的问题。我想我们中国会展城市的竞争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存在的,因为现在有好多城市都很热衷搞展览,那么谁在会展竞争中胜出,我看现在已经不是区位优势和展馆的好坏,或者说有没有产业基础,因为这些现在好多城市都有。关键是你有什么办法去做活你的机制。这是核心竞争力。现在政府轰轰烈烈搞了好多展会,可是过后也没有留下产业和企业所需要的东西,最后展览会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在培育品牌展览会的同时培育办展的主体,政府逐步从运动员转为裁判员。只有有了办展主体,展览会才会有生命力。应该说谁把解决这个问题,谁就会胜出。宁波的办展主体在培育之中。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大家也会在二线城市里痛苦地竞争,胜出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二线展览城市对外的知名度不高,不像北京上海广州那样,所以怎么样对自己城市整体的办展环境对综合的宣传至关重要。

    东北合力打造会展经济带

    特邀嘉宾:张凤林 中国贸促会长春市分会副会长

    我国在区域划分上,将打破原有的按照“中、东、西”三部分划分的格局,取而代之的是八大经济区域。这样划分,无疑是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同时我们也看到,为了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快自身的发展,自发性的区域性合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形成了如珠江三角洲、泛珠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泛长江三角地区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合作等群体,但这并不影响国家对有着更多内在关联性的区域板块的划分,反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会展经济带的形成,对于重新优化组合各地会展经济资源、提高会展经济的专业化水平、对于进一步做大做强会展业、增强在国内外的竞争实力,都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会展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体经济发展有着相同的规律,即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后,强强联合、区域合作将成为锐不可挡的发展趋势。继“珠三角”的“深港穗会展走廊”出现之后,“长三角会展机制”已于两年前形成;“环渤海会展经济圈”也在孕育之中。东北会展界的同行们当然不甘示弱,抢先于2004年8月组建了“东北会展联盟”,意在整合东北的会展资源,合力打造东北会展经济带。

    对于会展经济带的划分是否准确我觉得并不重要,而且各个会展经济带目前还只是个雏型,无法分得十分精确。但不可否认的是,各个会展经济带的形成,对于重新优化组合各地会展经济资源,共同打造会展经济新优势;对于提高会展经济的国际化、市场化、品牌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对于进一步做大做强会展业,增强在国内外的竞争实力,都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这一大的背景下,对促进东北会展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特别是通过联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可以帮助四市乘上“振兴东北”这趟特快列车,使会展经济以超常规的速度前进。

    东北会展联盟的建立,对联手打造东北会展经济带,促进东北地区会展经济的整体发展,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看,也是东北会展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我们东北会展界的同仁们对区域性的合作早已形成了共识——其实还不仅仅在会展业上,早在两年多以前,在长春举行的首届东北四市市长峰会上,长春市市长祝业精就明确提出:发展东北区域经济,需要尽快建立多层面组织协调机制。要“积极组织四城市各领域的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打破行政区划的障碍,构建长久的合作框架,组建跨地区的同业联盟”。所以说,东北会展联盟的建立是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从地理位置看,长春地处东北的中部,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四市的排列近似于一条直线。从最北部的哈尔滨到最南部的大连虽然相距1000公里,但交通十分发达,哈大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从大连到哈尔滨(经过长春、沈阳)只需8个时左右;哈大铁路是我国重要的交通大动脉,4年后,乘火车从大连到哈尔滨只需4小时。如果在这条直线上画几条横线,就几乎把周边所有的城市都连接起来,好比一只展翅的鲲鹏,带动整个东北的腾飞。

    第二,从产业结构看,东北四市各具优势,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不仅为东北整个经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也是四市会展业融和的基础所在。事实上,近年来,四市在经济发展、开放口岸的利用以及争取国家对老工业基地的扶持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合作。

    第三,从四市会展业的发展状况看,水平相近,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近年来,各市依托各自的产业优势和区位特点,举办了不同特色的会展活动,这些活动也成了其它三市关注的重点。象著名的长春汽博会、农博会,沈阳的制博会、沈交会、大连的服博会、小交会以及哈尔滨的哈洽会等,除了举办城市的努力外,其它几市就像众星捧月一样,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最近召开的东北中心城市会展联盟第二届会议还确定,下一步,将在联合办展、资源开发、共同扶持各自的品牌展会、专业培训、网站建设、对外宣传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共同打造东北会展业新优势。

    第四,中央关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决策也为东北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东北四市的会展业尽管发展较快,但总量仍然偏小,发展水平与上海、北京、广州等发达城市和珠三角等地区还相对落后。但在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这一大的背景下,对促进东北会展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特别是通过联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可以帮助四市乘上“振兴东北”这趟特快列车,使会展经济以超常规的速度前进。

    产业经济是会展经济的土壤,会展经济又是产业经济的“加速器”。

    会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位产业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抛开区位这个话题暂且不谈,一个地区的会展经济要想取得大的发展,首先要建立在发达的产业基础之上。因此,产业经济与地域经济可以说是一种互为作用的辩证关系:产业经济发达,必然会促进会展经济的发展、活跃;产业经济落后,会展经济也就相对滞后。沈阳市凭借发达的制造业基础,近年来举办了制造业博览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长春市依托汽车、农业等支柱产业,先后举办了汽博会、农博会等品牌展会,也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反过来,会展业对其所依托的产业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反哺”作用。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产业经济是会展经济的土壤,会展经济又是产业经济的“加速器”。

    品牌战略、培育市场主体、推进会展业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强对内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合力打造会展业最佳环境是东北今后在发展会展经济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整体而言,东北会展经济带仅仅是个雏型,发展的水平也还有不小的差距。通过查找自身的差距,我觉得今后几年,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继续把发展放在第一位。据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与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共同提出的《中国展览业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全国展览项目最多的前10大省市中,辽宁只排在第六位,吉林、黑龙江更是榜上无名。所以,围绕自身的产业优势和区位特点,大力开发新的会展资源,仍然是东北地区会展业发展的重中之重。Z

    全方位实施品牌战略。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四市虽然培育了一批自己认为品牌的展会,诸如长春的汽博会、农博会,大连的服装博览会,沈阳的制博会、沈交会,哈尔滨的哈洽会、冰洽会等,但其规模、水平和影响力与真正的品牌展会还有一定的差距。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中国展览业调查报告》还显示,2003年全国3016个展览公司中,东北地区只有186个,占6.2%,仅为广东的士30%;对此,四市已经纷纷采取了一些措施,到2010年,会展企业总数要达到500家以上,比现在增加200多户,加上其它中小城市,在全国的比重要达到20%以上。由政府主办的展会,也要陆续推向市场。

    积极推进会展业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市场的无序状态是影响会展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顽症。下一步,四市将加大这方面工作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实施规范化管理。

    加强对内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主要在三个层次上做文章:一是本市的合作。据悉,辽宁省已于最近组建了本省的会展业集团;长春市正在积极开展调研工作,相信会展业集团的组建为期不会太远。二是会展经济带内部之间的合作。在这方面,东北会展联盟将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对外合作,包括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长春市提出,今后五年,至少引进两家以上国内外有实力的展览公司,特别是汽博会、农博会、光博会等重点展会,要争取全部与国内外的强力展览公司合办。

    合力打造会展业最佳环境。这方面的工作包括理顺、高效领导机制,宽松透明的政策环境,以服务为主的社会环境和适应会展业发展需要的硬件条件。目前东北四市都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各市会展业发展的整体环境都会有明显的改善。

    杭州是发展会展业和休闲业的天堂

    特邀嘉宾:冯俊 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
                 杭州市会展协会会长

    1929年,为了振兴民族经济和实业救国,也为了纪念北伐战争的胜利,浙江省政府决定于1929年6月6日举办西湖博览会。1929年西湖博览会共设八馆二所三个特别陈列处,馆所设在西湖的孤山与里西湖一带,面积约5平方公里,博览会历时137天,展出物品共计14.76万件,有200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一时间杭州商贾云集、游客蜂拥而至,西湖博览会蜚声中外、名扬海内。

    穿越71年时空,踏进21世纪,浙江省杭州市决定发挥杭州作为中国会展业发祥地的优势,于2000年恢复举办西湖博览会,为新世纪拓展商务旅游、发展会展经济、传播先进文化奠定新的基础。

    作为杭州西博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和休博会执委会办公室主任的冯俊,具体操办了从2000年到现在的每届西博会、正在筹办2006年休博会,身为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会展业协调办公室主任,他还兼任市会展协会会长,对杭州的西博会、休博会和会展业的发展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