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要闻

恢复、回暖、向好!经济日报头版解读最新经济数据

  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正出现积极变化。连日来,经济日报头版连续刊发5篇金观平文章,解读最新经济数据,展现我国经济的韧性,解析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难点。
  
  稳增长不能“松气歇脚”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物流运输加快畅通,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供给、需求、民生等主要指标均有所改善。同时,部分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地区也在加快恢复。近期,国务院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六方面33条政策措施实施细则制定出台取得积极进展,多数地方也出台了配套举措,助推经济运行向好因素增多。随着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6月份经济运行有望进一步改善。
  
  成果来之不易、成之惟艰,更要倍加珍惜、加力巩固。要看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韧性强、潜力大、回旋空间广的基本特点没有改变,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实现发展预期目标的有利条件较多。在坚定信心的同时更要迎难而上,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当前,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突出。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以及众多困难挑战,尽管5月份主要指标出现边际改善,但增速依然处于低位,当此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关键时刻,稳增长决不能“松气歇脚”。
  
  越是任务艰巨繁重,越需要实干担当。下一步,要继续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底线思维,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全力推动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特别是支持市场主体纾困的政策落地见效,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合理扩大有效需求,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重点领域加快复工达产,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巩固消费回暖向好势头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47亿元,降幅比上月收窄4.4个百分点。接下来,要把握好各类稳增长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时机,进一步巩固消费回暖向好势头。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消费潜力足、韧性强的特点没有改变,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不过也要看到,近期餐饮消费降幅依然较大,商品零售增速仍未转正。因此,应当把握当前时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支持市场主体发展、提升居民消费意愿、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市场持续恢复。
  
  要进一步提振信心、稳定预期。通过抓实保就业相关措施,进一步稳定收入和消费能力增长预期;通过提高疫情防控精准度,创造便利的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
  
  要增强消费市场的主体活力。接触性、聚集性消费受疫情影响最直接,比如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受到疫情冲击尤为明显,中小企业面临着较大生存压力,对这些行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政策需要重点落实到位。
    
  外贸保稳提质有支撑
  
  得益于各方努力,5月份外贸行业克服困难,不仅实现了整体的恢复增长,出口增速还超出了市场预期。不过,仅凭单月数据的反弹,我们尚不能作出外贸已经走出了下行拐点的判断,对此须保持清醒认识。
  
  事实上,当前我国外贸发展仍面临不少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一方面,全球疫情影响仍未完全结束,地缘冲突、贸易壁垒等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畅,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全球供应受限;另一方面,欧美发达经济体采取空前规模财政货币刺激政策,导致全球通胀持续走高,终端消费者不得不承受高物价对购买力的侵蚀。
  
  但也要看到,我国外贸发展依然有着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我国外贸具有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的特点,外贸发展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不断增强。同时,我国外贸基本盘稳,贸易结构、市场布局等更趋均衡协调,外贸主体的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较快。
  
  从5月份外贸增长态势看,下半年我国外贸仍将保持扩张格局,特别是支撑外贸稳增长的积极因素正不断增多,实现全年外贸保稳提质目标具备诸多有利条件: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交通物流与产业链供应链加快畅通;稳经济政策措施对解决企业复工达产困难、加快出口退税、提升港口效率等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将有力促进外贸增长;我国自贸协定伙伴越来越多,用好用足自贸协定在减税及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条款,对于促进内外贸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挖区域贸易合作潜力等,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把促进青年就业放在重要位置
     
  5月份,16岁至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为18.4%,比上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随着毕业季的到来,高校毕业生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
  
  面对这些复杂局面,要继续落实好稳定经济大盘各项措施,促进经济稳定恢复,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同时,加强援企稳岗,缓解企业暂时性困难,稳定就业岗位;做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有序衔接。同时,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解决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关键在提供更多合适就业岗位。保住1.5亿户市场主体,就能稳住就业,保持我国经济的韧性。为此,应抓紧把已确定的退税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物流保通保畅、推动企业复工达产等政策举措落实到位;发挥好财政、货币等各项政策的帮扶作用,护航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尤其是帮助中小微企业缓解暂时遇到的困难,增添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者等不同群体的信心,提升岗位供给能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完善整治涉企乱收费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防止对服务业的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效果被“三乱”抵消,确保政策效果不打折扣。
  
  促进青年群体就业,应多方拓展就业渠道,完善市场化就业政策措施,努力创造更多适合毕业生的岗位。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岗位锻炼、技能提升、激发创新潜力的机会,把就业服务从校园延伸到社会,简化就业手续,创造便利条件,增加岗位推送,募集见习岗位和城乡基层岗位,助力青年一代追求梦想、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加大对基础设施融资支持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7%,增速比前4月加快0.2个百分点。全国各地和骨干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一批重大项目将陆续开工建设。当前,基础设施投资加快,稳投资力度持续加大,投资的增长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
  
  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在稳增长中的作用,融资支持必须乘势而上。加大基础设施融资支持力度,是金融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抓手。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优化审批,新开工一批水利项目,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对此,金融系统要明确责任、抓住关键,切实做好重点领域金融服务。
  
  要立足长远,引导规模性长期资金持续投入。与商业项目相比,基础设施项目通常具有公益性、准公益性,其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难以匹配。为此,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要进一步发挥作用,用好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期调增的8000亿元信贷额度,坚持保本微利原则,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助力项目尽快开工、加快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融资支持力度,要注重效益,既算经济账,又算综合账。从间接融资角度看,商业银行要下大力气挖掘商业可持续项目。其中,国有大行要争做头雁,发挥资金优势,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中小银行要用足绣花功夫,聚焦配套的中小型项目,满足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从直接融资角度看,要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发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